诗韵巧手承古意 指尖山河塑华章
—文学教研室“诗中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圆满结束
9月24日下午,文学教研室精心策划的“诗韵粘土·指尖山河”制作“诗中画”活动温情启幕。这不仅是一次手工艺的创作,更是一场与千年诗魂的深度对话,旨在让学生通过指尖的触感,将抽象的文字意境转化为立体的艺术呈现,亲身感悟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与传统文化的生活意趣。

活动伊始,工作室雅致温馨,长桌摆满各色粘土与工具。文学教研室邱才瑛老师以优美导语开启旅程,她先谈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人雅士自古追求的艺术境界,随后深入讲解非遗泥塑文化。她介绍,泥塑非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陶羊便见雏形,唐宋时的彩塑菩萨和“磨合乐”使得泥塑作品走向兴盛,明清更是南北流派纷呈。代表作品如天津“泥人张”的《惜春作画》、惠山泥人的《大阿福》,以鲜活造型传递生活气息。她希望学生们在创作中,让诗词意境与非遗温度交融共生。

在简单的技巧讲解和示范后,满怀好奇的学生和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老师们纷纷投入了创作。他们从熟悉的经典诗词中汲取灵感。有的选择了表现李绅《悯农》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用棕褐色粘土塑出弯着腰的农夫身影,搭配金色的禾苗与深褐色的土地,传递出劳作的辛劳;有的钟情于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精心捏制出嫩绿的柳条、灵动的黄鹂与展翅的白鹭,画面充满生机……


文学教研室老师穿梭其间,既是解决造型难题的技术指导,也是诗意解读的引导者——他们与学生探讨诗句内涵、启发创作思路,强调创作重在捕捉诗歌神韵与融入个人感情。这种互动让活动超越手工课,成为浸润式的文学鉴赏与审美教育,一块块粘土在巧思下渐被赋予诗的魂魄。


活动在浓浓的诗意与成就感中圆满落下帷幕。学生们手捧自己创作的“诗中画”,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此次“诗韵粘土·指尖山河”活动,不仅成功地将经典的文学阅读与趣味的手工体验深度融合,让其变得可亲、可感、可参与,更标志着文学教研室以“非遗活化”为主题的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作为系列活动的开端,本次“诗中画”体验成功地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学教研室表示,未来将系统规划、持续发力,紧密依托国学经典工作室这一平台,将文化传承工作常态化、系列化,致力于构建一个持续性的传统文化学习与体验生态。
文字:邱才瑛、马佳妮
图片:郭俊婷
排版:郭蕊
审核:卡哈尔